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控制水土流失方面来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项目建设单位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义务和范围。在调查工程对工程建设区及周边区域水土保持设施破坏情况的基础上,预测因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期间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土石方挖、填作业,在南方这种降雨量大、暴雨较多的地区,如不重视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防护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将引发较严重的人为因素水土流失。
其次,确定防治责任范围。本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主体施工区、堆弃渣场区、施工营地区、交通道路区等。防治责任范围的总面积为 255.02km²。明确责任范围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后,为监督提供依据。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及管理作提供依据,为方案实施提供技术服务。编制该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对防治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和生产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设施造成的破坏,减少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保障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水土保持方案也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
二、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一)深入了解项目背景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之前,深入了解项目背景至关重要。项目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可能面临的水土流失风险。例如,若项目位于山区,可能面临地形起伏大、降雨集中等问题,容易引发水土流失;若在平原地区,可能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如农业开发、城市建设等。气候条件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气候带具有不同的降水模式和风力强度。在湿润地区,强降雨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加剧;而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可能成为主要的水土流失因素。地形地貌方面,丘陵地带坡度较大,水土流失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平原地区则可能因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影响土壤稳定性。土壤类型影响着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如沙质土壤更容易被水流冲走,而粘性土壤则相对稳定。植被状况则直接关系到地表的覆盖程度和土壤的保护程度。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例如,在山区可以采取修筑梯田、护坡等工程措施;在沙质土壤地区可以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稳定性。深入了解项目背景是编制高质量水土保持方案的基础。
(二)明确水土保持目标明确的水土保持目标是方案实施的导向。水土保持目标应包括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等多个方面。在确定目标时,要具体明确,不能模糊不清。例如,可以设定具体的水土流失控制指标,如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到一定数值以下。同时,要根据项目特点,合理设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如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对于保障水资源安全,可以设定减少泥沙进入水体、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等目标。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我们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方案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如果目标是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采取植树造林、种草等植被措施;如果目标是减少泥沙进入水体,可以修筑拦沙坝、沉沙池等工程措施。同时,明确的目标也便于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
三、科学制定措施(一)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水土保持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形成全方位的防护体系。工程措施方面,可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分为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 3 大类。例如,修建梯田是常见的坡面治理工程,25 度以下的坡地一般修成梯田,25 度以上的则应退耕植树种草。像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等不同类型的梯田,能有效改变地形,减少水土流失。沟道治理工程中,谷坊是重要的措施之一,谷坊高度一般小于 3m,能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稳定山坡脚,减缓沟道纵坡,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此外,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也能在水土保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植被措施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可以选择耐寒、耐旱的草灌植物种作为矿区绿化和造林的骨干植物种。例如,当地适生的优势树种有新疆杨、龙爪槐、樟子松、侧柏、圆柏、油松、旱柳、垂柳、云杉等,灌木有月季、桧柏、紫丁香、黄刺梅、榆叶梅、沙棘、柠条等,草种有紫花苜蓿、早熟禾、披碱草、沙打旺等。乔、灌、草结合,能有效增加地表覆盖,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农业措施方面,采用等高耕作、带状种植、间作套种等方法,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如抗旱蓄水聚肥耕作和抽槽聚肥耕作,结合深翻挖坑,把熟土和肥料集中填在沟内,修成小型梯田等。
生态措施方面,严格保护植物、沙壳、结皮、地衣等自然地貌和地被物,减少地表扰动和损坏。如青藏铁路建设中,投入 2000 万元保护 20 亩草地,将原生草皮剥离、假植、养护,用于后期植被恢复。
(二)强化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对于水土保持至关重要。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应综合反映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及其动态发展变化。指标体系可分为三层,即指标类、亚类以及指标。动态变化指标类包括责任区域、扰动地表、水面以及水土流失和建筑物等面积,水土流失的具体形式、土壤侵蚀度、水土流失背景值、径流模数以及弃渣流失模数和弃渣总量等,土壤肥力减弱、洪涝灾害以及滑坡崩塌等。措施监测指标类包括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工程措施有拦渣工程质量、数量以及护坡工程数量和土地整治质量等,林草措施有造林、种草质量和面积。效益监测指标类包括保存与运行情况、效益以及综合评价三种指标亚类,如林草覆盖度、草成活率以及工程措施保存率和郁闭度,土壤侵蚀模数以及径流模数减少,扰动土地治理率、治理率、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以及植被恢复系数和覆盖率等。
可采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进行监测。遥感技术能快速准确获取建设项目施工地表分类、面积以及数量,准确获取施工建设对地面产生的扰动情况以及填挖方和施工弃渣面积,结合实地调查,对水土保持效果进行动态监测。无人机技术可获得项目范围内的 DEM 数据与 DOM 数据,观测项目范围内的施工进展以及水土流失预防与质量效果。
通过对水土流失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评估方案效果。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
四、遵循规范与加强协调(一)注重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的责任主体、审批程序、监督检查等重要内容。例如,根据法律规定,生产建设单位是水土流失防治的责任主体,应当加强全过程水土保持管理,优化施工工艺和时序,及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同时,要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等。技术规范详细规定了水土流失防治的技术要求、措施布局、监测方法等。比如,在一般规定中,明确了水土流失防治及措施总体布局的要求,应控制和减少对原地貌、地表植被、水系的扰动和毁损,施工过程必须有临时防护措施等。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方案编制,能够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只有将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有机结合,才能使水土保持方案合法、合理、科学、实用,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加强组织协调与宣传培训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水利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发挥好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理,加强跨区域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协同,推动重点任务落实。
例如,在具体的项目中,自然资源部门要督促规划编制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规划中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措施,负责地质灾害治理、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要负责污染治理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国土和城乡规划建设服务中心要负责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等。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对于提高公众认识和参与度至关重要。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依托重点时节抓宣传,以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 等时间节点为契机,采用广播、dianshi、标语、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宣传书册,提高广大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在建设等部门业务办理窗口处,发放《关于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履行水土保持义务的告知》,让建设单位充分了解履行水土保持的义务。
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将水土保持学习教育列入全年重点培训,如组织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以及监督管理相关文件解读专题培训班,提高水务执法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通过宣传培训,引领社会形成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美好风尚,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
五、其他注意事项(一)风险评估与预案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风险评估至关重要。通过对项目所在地的土壤侵蚀指标、水质指标、水量指标等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隐患。例如,参考相关数据,若项目所在地区土壤流失量超过一定数值,或者沟道侵蚀严重,就可能存在较大的水土流失风险。同时,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评估,如土石方开挖、植被破坏等,确定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的关键环节。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响应机制、抢险措施、物资储备等方面。当出现水土流失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抢险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例如,若出现强降雨导致的山体滑坡,应急预案应明确抢险队伍的组织、抢险设备的调配以及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等措施。
(二)细化实施与科技创新在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过程中,应细化方案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明确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完成时间,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例如,在项目施工前期,确定表土剥离的时间和责任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明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时间和责任人。
同时,积极运用新技术提高水土保持的效率和效果。如融合weixing遥感的输电线路水土保持风险监测评估方法,通过基于输电杆塔地址信息、施工地区信息和高分辨率weixing遥感影像,得到输电线路的水土保持识别结果,对水土保持关键信息进行评估,提高了识别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风险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还可以利用无人机智能巡检平台,对在建生产建设项目实施水土保持方案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实现早发现、早通报、早整改,有效管控水土保持违法违规生产建设项目。
(三)动态调整与公众参与水土保持方案应根据项目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化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影响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效果。因此,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若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现新的水土流失隐患点,应及时调整水土保持措施,加强对该区域的防护。
加强社区参与和公众意识对于水土保持至关重要。建立公众参与平台,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例如,政府可以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如召开听证会、开展公众评议等,让公众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同时,注重后续管理和维护,加强对已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措施的长期有效性。例如,定期对植被恢复情况进行检查,对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及时进行修复。